如果我國廢舊紡織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,年可提供的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,相當於節約原油2400萬噸,超過大慶油田產量的一半———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測算的數據,曝出驚人的舊衣浪費。
  一面是巨大的浪費,一面是資源的緊缺。記者調查發現,衣物捐贈日陷尷尬,回收又“無門”,舊衣處理成為節約型社會一道重要考題。
  浪費驚人:甩不掉的“包袱”
  “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”的節衣縮食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。如今,幾乎每個家庭都面臨著衣櫃爆棚。
 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誰家裡就算沒啥大物件,衣服都有不少,有的人家尚有可送的親朋,多數人是“贈送無門”。居住在呼和浩特一處棚戶區的劉玲玲說,自己家的舊衣質量不咋樣,不好送給別人,賣個三五毛錢還不夠折騰的,索性直接裝袋子扔掉。
  按照一件衣物平均壽命3至4年計算,如果我國平均每年每人在購置5至10件新衣物的基礎上,遺棄3至5件舊衣物,到“十二五”末,我國廢舊紡織品累計產生量約1億噸,其中化纖類為7000萬噸,天然纖維類為3000萬噸,不進行再利用,既造成環境污染,更是一種巨大的隱形浪費。
  如何處置舊衣,捐贈是最常用的渠道。我國以捐贈廢舊衣物為主的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始於1996年,目前已有3萬多個社會捐助站點,年均募集廢舊衣物過億件,在扶貧濟困、災害救助等工作中發揮了作用。
  然而,記者調查走訪了數十家愛心救助機構,多數人卻並不看好這一行為,這樣的捐贈量無法改變舊衣浪費的困局,還可能造成新的浪費。
  衣物捐贈:“費力不討好”
  相對衣服的浪費,人們更在意衣服的安全性,10個人總有2個人會問:這些舊衣會不會有傳染病?“這可是最費力不討好的營生。”內蒙古山區義工聯合會負責人楊靜宇做了六七年的義工,最開始送衣下鄉還有市場,這兩年沒那麼受歡迎了:一般的衣物也不缺,時尚類的穿不了。
  呼和浩特天使公益事業聯誼會負責人羅琦對此也深有感觸:當地還沒有一家公益組織具有清洗、消毒舊衣的設備。有的單位組織職工捐贈,最多是為了完成一次獻愛心的任務,根本不考慮捐贈的質量。這需要義工們耐心地分揀、挑選,一部分會拿到家裡進行簡單清洗消毒處理,最後再統一裝箱。
  記者在一家愛心衣物救助站看到,舊衣服都堆在了樓道、洗車廠的角落。站長劉水霞說,現在不敢放開收舊衣服,隨便在哪個廣場上,分分鐘就能收上幾萬件。“收上來存放是難題,遇到下雨天就擔心發黴,這已是更換的第三個存放點了。”
  呼和浩特市社會扶貧工作促進會侯凱歷說,與其他愛心救助內容相比,衣服已經排在扶危濟困中最靠後的需要。送衣服下鄉越來越被證明“得不償失”,送的成本遠遠高於衣物的價值,有不少義工個人一年都得搭上幾千塊錢。
  舊衣利用“誘人”
  為何回收舉步維艱?
  一面是巨大的浪費,一面是資源的緊俏。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介紹,2013年全世界纖維加工總量達9230萬噸,我國占據一半以上。作為纖維消費大國,原料趨緊必將制約紡織工業發展。
  一面是利用的巨大前景,一面是回收的舉步維艱。專家分析,舊衣變廢為寶早已不存在技術問題,其作用也不斷推陳出新:可作保溫層、工業用布、窗帘布,還可替代傳統的防水基材的防水補強材料,同時也是活性炭來源廣泛的廉價原料。
 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測算,如果我國廢舊紡織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,每年可提供的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,相當於節約原油2400萬噸,還能減少80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、節約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種植面積。但是,我國每年回收纖維卻不足原料的10%,僅僅在上海、廣州有一些回收舊衣的嘗試。
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淮濱說,擁有七八十年廢舊品回收歷史的美國,每年對金屬材料、塑料、廢舊紡織品等廢舊物品再利用後,實現出口289億美元的價值,解決46萬人口的就業,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廢舊物品去處。“我國到底有多少廢舊物資,數字一般都是估算的。”孫淮濱說,當前亟須打開政策上的口子,支持回收體系建設,鼓勵紡織企業開展回收工作,建立起二手交易市場,完善分揀,加強科技開發,增加回收利用的附加值。 (新華社“新華視點”)
  (原標題:一年“扔掉”半個大慶油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x98yxt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