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講述人張金明
  我叫張金明,是澧縣陳二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,我的故事要從2001年說起。那一年,對我而言,原本應是人生中最快樂、最幸福的一年,因為這一年我就要當父親了。6月,妻子到了預產期,一家人滿懷期待,在醫院等候就要出生的小天使。可上天似乎在和我過不去,妻子生下孩子後,竟昏迷過去。經過四天四夜的生死搏鬥,妻子終於轉危為安。
  本以為把妻子從死亡線拉回來之後,我們一家人就可以像正常家庭一樣,享受幸福的小日子。可殘酷的現實再次將我和妻子擊垮:兒子張怡康9個月大了,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站立,醫院檢查的結果是患有先天性腦癱!
  這到底是怎麼了?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。為了照顧兒子並給他治病,我們帶著兒子踏上了漫漫求醫路。長沙、武漢、河南、北京……凡是能打聽到有療效的醫院都跑遍了,可幾乎所有醫生都說,像兒子這樣的病例,很難康復。
  我還記得怡康2歲時,在長沙做雙腿矯正,痛得哇哇大叫,汗水濕透衣背。我握著兒子的手在心裡默念:“爸爸永遠不會放棄你,你一定會好起來的。”
  那時,妻子開了一家店面,效益還不錯。但因為要給兒子治病,妻子轉掉了門面。可去年11月,災難再次降臨,我可憐的妻子突發心肌梗塞,拋下我們父子,那是撕心裂肺的痛!
  我失去了心愛的妻子,我不能再失去兒子。曾經還有“好心人”勸我,要我放棄算了。我怎麼會放棄呢,我堅信,我一定能讓兒子獨立行走,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。
  10多年來,不論寒暑,醫院、學校、家裡成了我固定的生活場所;每天早起幫兒子按摩、擦身、處理大小便是“必修課”。沒有游山玩水的休閑娛樂,沒有節假日的走親訪友,我每天想得最多的還是用什麼辦法給兒子治病。這樣的日子,有些單調,也有些累,但想到兒子的未來,再苦再累也值得了。
  為了讓兒子能像正常小孩那樣坐、站、走路,康復訓練成了唯一的途徑。我為兒子制訂了一套每天4個小時的康復訓練計劃,沒有錢購買康復器械,我就自己動手,用舊木板製作平衡木、斜板,用廢鋼材製作助行器。
  在幫助兒子康復訓練的同時,我還特別關註兒子的心態,為他反覆講述勵志故事。現在,兒子每年都要接受針灸、埋線治療。埋線治療一般人都難以面對,兒子雖不情願,但每次還是主動接受了治療。
  就這樣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。腦癱康復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,治療費用非常高,作為工薪階層的我早已是債臺高築,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。我想,困難是暫時的,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挺過去。
  現在,兒子張怡康的病情已有所好轉,讀四年級的他已經能獨立讀書、寫字、吃飯。儘管生活無法自理,不會走路,他還是比一般的腦癱兒的情況要好得多。看到兒子的進步,這讓我信心更足了,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好起來,我現在就是兒子的“拐杖”,會一直陪著他走下去,直到他能夠自立,我就可以喘口氣了。
  (本報記者 張晶 整理)  (原標題:兒子,爸爸永遠做你的“拐杖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x98yxt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